1、强酸制弱酸和弱酸制强酸的原理:1)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分解反应酸性较强的酸能够制取酸性较弱的酸,是因为较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较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可以跟较弱酸的酸根根离子结合,形成较难电离的较弱酸分子从体系中“游离”出去,从而导致化学平衡向着生成较弱酸的方向移动。
(资料图片)
2、事实上,弱酸能制取强酸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使整个反应向总的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只不过是由于生成的盐的溶解度实在是很小。
3、如:cuso4+h2s==cus(沉淀)+h2so4等等。
4、2)氧化还原反应这纯粹是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还原性大小有关。
5、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性强的还原剂==氧化性弱的氧化产物+还原性弱的还原产物。
6、如:cl2+h2s==s(沉淀)+2hclh2so3+cl2==h2so4+hcl(未配平)等等。
7、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仅仅是一条规律的而已。
8、万不可一概而论。
9、 事实上反例很多。
10、反应能否进行还是要由平衡计算而得到。
11、任何反应都存在平衡。
12、之所以表面上酸性对是否反应有影响,原因是PH和所加强酸阴离子的影响。
13、由于所加酸性强,电离出阴离子相对弱酸电离出的而言就多,所以平衡移动了,自然就会出现强酸能制弱酸的现象。
14、 弱酸制强酸,或弱碱制强碱,只要不断降低生成的强酸根的浓度即可,也就就是为何所谓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的缘故了。
15、 再比如,你应该见过K+RbCl-KCl+Rb,这也不符合还原性强弱的规律。
16、但是由于Rb沸点很低,不断蒸出,反应也顺利进行了。
17、 你所说的强酸制弱酸,只是反应程度很大,但不代表把弱酸放到强酸盐中就不生成所谓强酸了。
18、如把H2S加入氯化钠溶液中会生成HCl,不是H+和Cl-而是HCl分子。
19、只是程度很小而已。
20、 你应该知道:H2S+CuSO4——CuS+H2SO4,这就是由于CuS溶度积很小,换句话说就是溶解度很小所造成的,和硫酸,氢硫酸,酸性强弱完全没关系。
21、 限于现阶段学习水平,有些可能不懂,所谓规律确实要牢记,特例也要记下来。
22、但原理也很重要,使知道一切化学反应进行的依据,也要有所领悟才对。
23、这个问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难理解:强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酸(硫酸这类多元酸不在此限),或以酸度系数的概念理解,则指pKa值<−1.74的酸.这个值可以理解为在标准状况下,氢离子的浓度等同於加入强酸后的溶液浓度.酸度系数,又名酸离解常数,代号Ka值.在化学及生物化学中,是指一个特定的平衡常数,以代表一种酸离解氢离子的能力.由于在不同的酸这个常数会有所不同,所以酸度系数会以常用对数的加法逆元,以符号pKa来表示.作为一个平衡常数,酸度系数Ka是以反应物与化合物,更准确的应是质子化状态(AH)与脱质子化状态(A–)的自由能差ΔG°来计算.分子的相互作用偏向脱质子化状态时会提升Ka值(因[A–]与[AH]的比增加),或是降低pKa值.相反的,分子作用偏向质子化状态时,Ka值会下降,或提升pKa值.举例假设AH在质子化状态下释放一个氢键给原子X,这个氢键在脱质子化状态下是欠缺的.因质子化状态有着氢键的优势,pKa值随之而上升(Ka下降).其他的分子相互作用亦可以转移pKa值:只要在一个分子的滴定氢附近加入一个抽取电子的化学基(如氧、卤化物、氰基或甚至苯基),就能偏向脱质子化状态(当质子离解时须稳定余下的电子),使pKa值下降.例如将次氯酸连续氧化,就能得出不断上升的Ka值:HClO 24、硫酸制备HCl的原理是不挥发的制挥发的;盐酸制醋酸的原理是强电解质制弱电解质,等等,我也想不出更多的了,别人补充。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