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学生蘑菇公司

2023-03-20 15:24:53来源:东方资讯

种蘑菇收蘑菇卖蘑菇,没耽误学习没耽误玩

探访中学生蘑菇公司

学生们在学校实验室里培育蘑菇。


(资料图片)

学生培育的榆黄蘑。

打包采摘下来的蘑菇。

售卖蘑菇。

一群初中生创办了一家“蘑菇公司”,他们种蘑菇、收蘑菇、卖蘑菇,生意不错,收获更不错。

奇思妙想

“蘑菇公司”开张

在一零一中学石油分校教学楼一层,被一张醒目的海报吸引——卡通形象的蘑菇,配上“超级蘑菇公司”六个红色大字,“元气菇2023年售卖季开始啦”,下方印着二维码。

初二3班的8名学生,他们是这个“超级蘑菇公司”的发起人。“孩子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积攒班级活动经费,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班级。”初二3班班主任、生物老师陈文佳说,恰好班里有几名学生参加过北京市中小学农业体验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室里养过蘑菇,于是就有了开“公司”的想法。

同学们确定了“蘑菇在校园中种植获得财富的成本和收益”的研究课题,策划了一家集蘑菇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8位小“股东”发挥各自特长,创建了生产部、开发部、宣传部、销售部四个部门,统筹各项成本,为生产“车间”选址,发展部门成员……很快小小的“公司”初具规模。

学校生物实验室的一角,就是“公司”最初的生产车间。结合课本里有关真菌的知识,陈文佳建议大家种植榆黄蘑。“股东”们各司其职,两人一组认养一部分蘑菇:布置蘑菇培养箱,调节温度湿度控制方式,每天定时浇水、观察记录蘑菇的生长状态。很快,黄澄澄的榆黄蘑冒出了头,一朵、两朵、三朵……

接连闯关

学会解决问题

没过多久,同学们就遇到了难题。

李京潞和王姝涵这个小组在实验报告中写道,榆黄蘑需要温度在18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避免阳光直射,为此她们将培养箱放置在了一个封闭环境中。如何让榆黄蘑周围一直保持较大湿度?两个小姑娘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突破点——在培养箱铺锡纸。王姝涵说,这个改进让榆黄蘑长得又大又厚实,颜色也更深更漂亮,“周末如果不能到学校浇水,也不用担心了。”

“榆黄蘑生长速度很快,大约在第三天就长出了菌丝,四五天之后就能清晰地分辨出菌柄和菌盖。随后菌盖渐渐展开,长成了一簇簇金灿灿的榆黄蘑。”李京潞说,蘑菇伞盖有大拇指大小,当直径长到2至3厘米时,大家采摘了第一茬,由于产量太小,同学们自己先“尝鲜”,“亲手培养的榆黄蘑就是鲜美,我们又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案培养,想看看后续还能再生长几茬。”

但在收获了两茬后,同学们发现,培养箱中长出了一些颜色发绿的菌丝。李京潞和同伴着急地查阅课本和资料,并向老师求证。经老师鉴定是霉菌,培养箱被杂菌污染了。原来,空气中含有大量霉菌的孢子,蘑菇栽培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随着温度升高,闷热的环境更适宜霉菌生长。王姝涵说:“我们处理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箱,更换了垫材,还通过开空调制冷等方式来避免蘑菇被霉菌等杂菌污染。”

“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的样子,是最打动我的。”老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在蘑菇栽培过程中掌握多学科知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理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榆黄蘑从毛茸茸的菌丝发育成菇芽,再逐渐展开、成熟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即使是那些长出霉菌的蘑菇,他们也不舍得扔掉,也要亲眼看看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蘑菇,被其他分解者分解的过程。”

齐心协力

定期开“股东”大会

这学期开始,“蘑菇公司”全新升级,不仅车间从原来狭小的生物实验准备室搬到了标准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还拥有了独立的策划室,生产榆黄蘑的菌棒也由此前实验用的小菌棒替换为用于生产的大菌棒,蘑菇产量是原来的三倍。一茬茬蘑菇茁壮生长的同时,“股东”们也为产品开发和宣传设计了详细方案。

张依诺是宣传部负责人,也是公司“商标”的创作者。“最开始我想设计一个‘元气菇’的形象,所以画了一个身穿蘑菇衣服的女孩,希望体现出一种活力满满的感觉。”张依诺说。给老师和同学展示后,大家又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最后她重新设计了一个红色的卡通小蘑菇,加上“101”的字样,简洁明快,让人过目不忘。

有了“商标”,开发部的“股东”们就积极规划销售渠道。除了面向学校师生售卖新鲜的蘑菇,他们还计划借用烘焙教室,开发蘑菇干等小吃,或者联合学校食堂,制作蘑菇酱、炸蘑菇等食物,举办小型的品尝售卖会。陈文佳说,班级会定期开“股东”大会,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公司”运营的想法,“一些好的建议我也会向学校申请,尽可能让孩子们的想法变为现实。”

创意不断

学会产品营销

前不久,“蘑菇公司”生产的第一批榆黄蘑上架,学校咖啡厅专门开辟出一块空间,让“股东”们在专属的“柜台”上售卖,同时开通了线上售卖平台。同学们将收获的榆黄蘑打包、贴上商标,纯手工培育的蘑菇,200克一包、定价20元,上架不到两周就被大家一抢而空。虽然这次生产的蘑菇数量有限、收入不多,但是同学们拿到“第一桶金”后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把收入汇入到了学校公益基金,让这份收获发挥更大的价值。

“运营‘公司’的整个过程,也改变了学生们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刻板印象,简单的蘑菇生产也充满了科技含量,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陈文佳说,目前,第二批蘑菇正在培养,学生们已经开始为下一步生产做准备,完善车间硬件设备是第一步——针对蘑菇培养箱内湿度不稳定、人工喷水随机性较大等问题,学生们计划为培养箱装上自动化装置。目前市面上有自动浇水器,但是尺寸太大,生产部的两名同学打算参照设计,改装加湿器,初步尝试自己写程序。

开发部的“股东”们还创新了一种“云养菇”的销售模式,计划为更多的学生消费者提供蘑菇采摘体验。学生们想到消费者可以认养一只“元气菇”,预订一盒专属蘑菇芽,通过拍摄蘑菇生长照片和视频参与栽培过程,也可以预约亲手采摘,“如果蘑菇过于成熟,还可以制作‘蘑菇孢子印’手工卡片,盖上定制的蘑菇章,这也是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我们还会给这些‘养菇人’提供购买其他产品的折扣。”

小小的“蘑菇公司”,让陈文佳看到学生们的变化。她说:“从最开始由我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到现在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我希望由他们创办的这家‘公司’,能在之后每一届学生中接力,不断发展壮大。”本报记者 李祺瑶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焦点
  • 行业动态